《湖南日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红网等媒体报道《丝绸》杂志办刊经验

发布时间:2024-11-29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23日-29日,《湖南日报》、红网等媒体对《丝绸》的办刊经验进行了报道和专访。

《湖南日报》:从“高原”向“高峰”,期刊未来更可期

期刊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践行者。11月21日至22日,由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办。

本次论坛以“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强国建设”为主题,设1个主论坛、6个分论坛,各领域、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促进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共同打造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

攀高峰,打造一流期刊

建设文化强国,期刊业肩负重要使命。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努力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打造一批一流期刊,需要从作品到编辑,从出版机制到国际视野等各方面的努力。

融媒体时代,如何追求能量和流量的平衡,是摆在党刊主题宣传面前的新课题。湖南期刊协会会长,《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贺弘联的心得是:必须转文风、转观念、创新表达方式。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从何而来?湖南省社科联《船山学刊》主编章敏结合办刊经验,总结出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科的前沿动态,关注专业领域一流学者,关注专业领域学术新秀。

打造一流期刊,如何不断健全与完善审编机制,是每一位办刊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陕西省社科院《人文杂志》主编秦开凤分享有益经验,将“三审三校一读”的基本制度严格落实于审编全过程,建立外审专家遴选与优化制度,并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审编效率。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毕永华分享了一流期刊建设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探索路径,其中包括:吸引优秀学者加入办刊队伍;策划学科热点难点专题专栏专刊;策划学科前沿学术交流活动;与行业学术共同体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

强个性,走特色化发展路径

期刊的特色定位是期刊发展的航标,它决定了期刊的内容、风格、读者群体和服务方向。

《咬文嚼字》作为“语林啄木鸟”,以“纠错”的方式来推动语文规范。主编黄安靖分享了以特色活动增强品牌影响力的经验。近年来,《咬文嚼字》通过“十大语文差错”“十大流行语”评选、成立“出版物编校质量检测中心”等,壮大了队伍,提升了杂志的权威。

持续挖掘期刊的独特定位,《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唐甜认为,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设置选题,以平实易懂的语言、短小精悍的文章,讲解政策,介绍知识,推广技术,是《农村百事通》深受农民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当传统期刊与数智时尚碰撞,学术期刊也可以很“美”。《丝绸》总编辑李启正分享在办刊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如与中央电视台等合作,拍摄《丝绸之都:中国杭州——意大利科莫》等科普和文化纪录片,丰富和拓展了期刊的出版形式;通过IP运营,丰富期刊文创衍生品,不仅有效增强了期刊的辨识度,更扩大了期刊在全球的影响力。

向未来,融合转型绽放新活力

新媒体的发展给期刊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机遇,不少传统期刊融合转型后绽放新活力。

面对广告代理收入2年内从7000多万元到不足1000万元,《三联生活周刊》开启了大刀阔斧的媒体融合改革。“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路是‘+互联网’,让杂志整体互联网化。”《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李鸿谷分享,“另外一条路是‘互联网+’,用互联网方式生产内容。”转型后的《三联生活周刊》摇身一变成为杂志、有声书、音视频等内容综合提供商,“爆款”迭出,营收增长。“去年的利润比辉煌时期翻了一番,这是(三联)互联网时代积极转型的成果。”

如果你喜欢研究车,那么“HD说车”视频号也许你不陌生,如果你是理工迷,也许早已关注“今日工程机械”公众号。这些,都来自于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实现转企改制的科技期刊出版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杜海涛坦言:“以前一个刊物就能满足客户需求,但现在不行了。老字号要有新作为。”从一本本期刊到一个个多媒体矩阵,从垂类平台到跨平台布局,“通过媒体深度融合和数字化转型,卓众出版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再创历史新高。”

【红网】大咖谈期刊|李启正:《丝绸》之美 美美与共 学术期刊也能办得很美

丝绸遇上期刊,是艺术与学术的碰撞,各为其美,美美与共。11月21日下午,在“期刊特色化发展论坛”上,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杂志社社长、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丝绸》总编辑李启正将《丝绸》期刊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娓娓道来,阐述了他关于学术期刊与行业深度融合的思考。

当浸润着中华文化的丝绸产业不断求新求变,其同时赋予了《丝绸》期刊不同的历史使命。《丝绸杂志》从1956年创刊时指导丝绸生产,提高丝绸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再到以展示本领域科研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作为期刊的定位,其间经历了多次调整。

到了当下信息化时代,李启正有了新的思考。他表示,2024年,《丝绸》重点聚焦“数智时尚”,打造纺织服装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刊发纺织服装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设计理论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在讲内涵、拼颜值的时代,一本高水平的期刊,它的形象也很重要。”在李启正看来,《丝绸》期刊在美学设计上的实践,也构成了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作为一本学术期刊,李启正带领的团队也十分重视宣传推广的效力。除了在学术社区内优化宣传手段之外,带领团队加强期刊的出版研究,扩大传播影响力,同时通过高校宣讲等落地活动,到达相关学术从业者的身边。

“对于专业领域的学术期刊来讲,我们必须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用好AIGC和大语言模型,提供知识共享,提供跨语言交流和个性化服务,做好人类知识库的更新工作。”李启正如是说。(康希 李兵 李丹 李赛凤)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从特色到品牌:期刊特色化发展的实践与追求

11月21日,中宣部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长沙举行。同期举行了“期刊特色化发展”分论坛,由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和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李军出席分论坛并致辞。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海涛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来自《博物》《中国老区建设》《咬文嚼字》《农村百事通》《丝绸》《幼儿画刊》《地方治理研究》的相关负责人从选题策划、内容建设、读者服务、数字化传播推广等方面分享了特色化办刊的诸多实践探索和收获。

《博物》编辑部主任刘莹表示,相比于现在流行的短视频等新媒体内容,纸刊有自己的优势。视频产品传递信息是线性的,观众只能“被动跟随”,而纸刊却能提供静态的、清晰的逻辑结构,在内容上也更具公信力。在视觉呈现方面,杂志可以像精美的展架一样,展示精美图鉴、影院大片似的图片。纸媒和新媒体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博物》杂志在微博平台开设账号之后,由杂志编辑负责运营,在几年中影响力逐渐扩大,成功“出圈”,主要负责的编辑张辰亮也成为科普大V(网名“无穷小亮”,现为《博物》副总编辑)。

“我们立足老区、聚焦老区,研究老区、宣传老区、服务老区,当老区人、干老区事、说老区话。”《中国老区建设》总编辑胡佳表示,《中国老区建设》已创办31年,出版了345期,月发行量达18.9万份,发行量逐年增长、影响力不断增强。目前覆盖全国所有有老区的省份,始终保持黑白印刷和较低的售价,以适应更广泛的老区群众订阅使用;构建起全国老区宣传全媒体矩阵,包括创办“中国老区网”、在各地搭建老区子网站、开辟“中国老区建设”微信公众号、上线“革命老区数字展馆”等;通过每年组织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承办“光荣与梦想——中国革命老区历史贡献和建设成就展”,组织老区春晚等活动,当好红色基因的守护人、老区精神的传承人。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创刊于1995年的《咬文嚼字》,是全国唯一一本以“纠错”为特色的语文运用刊物。20多年来,刊发的“纠错”文章1万多篇。为了继承汉语优秀文化,《咬文嚼字》先后开设《字里乾坤》《汉字神聊》《说文解字》3个专栏来集中解读汉字。同时,积极关注语言“创新”成分,开设《时尚词苑》《网言网语》等栏目。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进行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评选;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进行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

《农村百事通》副社长、执行主编唐甜介绍,1982年,我国第一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同年5月,创立了面向全国发行的农业科普期刊《农村百事通》。该刊物创刊至今,累计出版了798期,总发行量达到2.1亿册。《农村百事通》始终坚持特色化办刊,其中,内容建设是关键,为此,杂志组建有底气的作者队伍,并精心策划“有名气”的栏目、选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该社按照《农村百事通》内容的风格训练AIGC大模型,后续会嫁接在微信服务号上,做到有问即答,答出来的问题是要符合《农村百事通》短小精悍的特色。

“对于专业领域的传统期刊而言,除了做好学术内容的审核把关之外,清晰且紧跟时代发展的期刊定位是期刊特色化发展的前提。2024年《丝绸》就把‘数字时尚’作为期刊的选稿主题和办刊方向,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用好大语言模型和AIGC工具,提供跨语言的学术交流和个性化的期刊服务,做好专业领域知识库的更新工作。”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杂志社社长、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丝绸》总编辑李启正表示,《丝绸》立足学科,积极开展行业与产业服务,每年都会首发行业的官方分析报告,组织专业领域的产业和学术交流论坛。

湖南教育报刊集团《幼儿画刊》杂志副主编李慧娟介绍,《幼儿画刊》于2011年率先推出“视听玩”立体阅读,在期刊图文平面阅读的基础上,读者通过扫码即可获取音视频资源,体验伴读功能,还能参加小演员选拔、绘画作品投稿、编读交流、线上游戏等活动。如今,“视听玩”立体阅读逐渐形成三大品牌:阅读品牌、活动品牌和创意服务品牌,并在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指导下,成立了湖南幼画童年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专业赋能学前教育业务,开展文化设计、视频拍摄、培训和策划等创意服务。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主编刘云华表示,该杂志的发展特色主要包括聚焦“治理”问题,明确专业定位;彰显“地方”特色,打造栏目集群;加强选题策划,挖掘优质稿源;拓展作者资源,培育学术新秀。近些年,该杂志坚持活跃学术氛围,打造学术共同体,广泛团结专家学者,支持年轻作者成长;建立学科专家作者库,并及时更新;鼓励编辑参加高层次学术会议,掌握相关学科前沿动态;注重为学术新人搭建平台。

圆桌对谈由航空知识杂志社社长、《问天少年》主编俞敏主持,《散文诗》《寻根》《地图》《金属加工》等期刊主编分别分享了特色化办刊的对策建议。

中央有关期刊主管部门、部分省级党委宣传部有关负责同志和来自期刊行业协会、地方宣传部门以及期刊出版单位约150名代表参加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