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浙江老年报》报道启新学院、创业学院学子家风家训故事。
原文如下:
言传身教 修身养性 无字家训这样铸就
何为家风家训?是曾子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诫子书》所讲述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琅玡王氏家训》所传扬的“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华夏万千家庭的“传家宝”。
传承至今,现代家风家训又是如何?近日,记者来到中国计量大学与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和一众高校学子探讨了一番。
父母言传身教
传递孝与责任
采访中,学生们纷纷表示,父母是自己第一任老师,他们将家风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教子女为人之道。这其中,“孝顺”便是第一个关键词。
中国计量大学23工试1班学生阙文悦说,小时候自己的爸爸总是“很闲”,总带她去祖父母家蹭饭。“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了时常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对家庭负责、要彼此承担,这是来自父母的重要一课。”
“家和万事兴”是凯旋娱乐(中国)有限公司启新学院2024级启新材料实验班学生魏婧茹对于“家风家训”的第一印象。
“我爸爸常说:‘家和孝老,家兴邻和,家静人安,家稳业兴。’而在这之中,‘家和孝老’居首位,因为‘孝’是一个家庭维系的根本。”魏婧茹如是说。
在她的记忆中,父母很少口头上教育她孝顺长辈,却将“孝悌”融入到生活点滴。外祖母离去的那年,因为担心外祖父,父亲坚持将老人接到身边照料、每天陪着聊天吃饭。后来,外祖父也病倒了,父亲忙前忙后,整天在家和医院之间奔波。“他很少教育我该怎么做,但他一直是我的榜样。”魏婧茹说。
在中国计量大学23工试1班学生金贝尔心中,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报喜不报忧”。“儿时父亲和祖父母通话时,只说家里挺好,绝口不提自己的重感冒和疲惫。我上大学后,有次骑公路车摔跤后,我告诉父亲只是简单擦伤,实际上伤口仍淌着鲜红的血。那一刻,我好像和儿时的父亲形成了闭环。”金贝尔动容地说。
祖辈薪火相传 谱写无字家训
未曾成文的家规家训,不只教会学生成人的道理。当他们回望成长之路,家风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坚韧不屈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过接力棒,铭记家训走好人生路。
中国计量大学22法学4班学生郑玉含说,学着外婆的样子,她成为了一个独立且坚韧的人。在她记忆中,外婆瘦小的身躯藏着巨大的能量。因为是家中长女,外婆从小承担起“长姐为母”的责任。为了生计,她当过护工、收过破烂。但面对这些艰难,她从不抱怨。
外婆的乐观和坚韧让郑玉含心生敬佩,每次看到她被病痛折磨的劳累身影,小郑总忍不住心疼。外婆有风湿病,膝盖常年无法弯曲,上楼梯都成了难事,小郑便成了外婆的“双腿”,帮她爬上爬下。每次小郑给她带回零食,外婆都兴奋地向邻居炫耀,像个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小郑还带外婆坐高铁去大城市,看不同的风景,感受新鲜事物。
“我的外婆虽然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却用一生谱写出一部充满女性力量的家风故事,带给后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独立、坚强与爱。”谈及外婆的过往,郑玉含仍无比动容。
“前几日,我和爸爸妈妈带了自己做的重阳糕、菊花酒去看望外公外婆,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到了我这也是不能断的。”中国计量大学23知识产权1班学生周绍徐向记者讲述自家的家风故事:“外婆年轻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但每逢重阳,外公总会想尽办法为她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亲手采摘的野菊花,虽然不值什么钱,却饱含深情。外婆说,那不仅仅是一束花,更是外公对她无声的承诺和坚守,是对家庭责任的体现。这份简单而纯粹的爱,成为了我们家代代相传的家风之一——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对家人的爱与关怀永远不能少。”
他说,从外公外婆到父母,良好的家风传承对他影响深远。未来,他也会成为家风的传递者,让这份爱与关怀源远流长。
中国计量大学23标准化1班学生蒋艾颖描述了这样一位老人:帮邻居提门外一天没动的垃圾袋;帮小区保安摆齐乱放的非机动车;帮忙扫路上的落叶……每天“闲不住”地为邻里解决各种麻烦,和邻里们成为多年好友。
这便是她的姥爷。
她说:“姥爷不会写字,却用这十几年在我心上写下‘无声奉献’二字,不懂诗词,却用实际行动让我懂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但用行动弘扬了‘奉献无声’的家风,让我的家充满温暖与力量。我开始学着他的样子,寻找自己的价值。”
今年暑期,她去了泰顺县支教,小学生们纯粹充满渴望的眸子,像极了那年她看向姥爷的眼睛。她将新见识讲给孩子,期待能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它会扎根发芽,会开出一朵很小的花。“无私的奉献是我从姥爷身上得到最宝贵的财富。”蒋艾颖如此感慨。